“威風凜凜震乾坤,執(zhí)掌東吳第一人。孫主駕前為帥首,姓周名瑜管萬軍……”48歲的賽戲傳承人程神所一句一句教,在石家莊工作的楊文凱則在線上對著手機屏幕認真跟著學。
“上個周末,我回村參加演出,當穿上戲裝,走上舞臺的那一刻,頓時驕傲感滿滿。”24歲的楊文凱說。通過線上學習,如今楊文凱已掌握了《寧武關(guān)》《烏江岸》等十多部戲。
南宋詩人陸游在詩中寫道:“到家更約西鄰女,明日湖橋看賽神。”“賽神”即為當時的賽戲演出。據(jù)了解,賽戲是一種曾流傳于山西、河北、內(nèi)蒙古等地的古老劇種,融民間祭祀與地方戲曲于一體,具有濃郁的邊塞地方特色,形成于宋金時期,由于其歷史久遠,在戲曲界有“活化石”之稱。邯鄲賽戲于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名錄,而涉縣上清涼村賽戲是其中重要的一支。
“古調(diào)鏗鏘奏響,彩旗漫卷飄揚。武生花旦步悠揚,演繹千秋萬象。”這個古老劇種深受當?shù)厝罕娤矏?,一旦哪里有賽戲上演,就是村里的隆重?jié)日。“賽戲寄托著人們渴望幸福安康的美好心愿。”程神所說,“上清涼村賽戲最大的特色是‘原汁原味’,有著獨特的藝術(shù)魅力。”
幾年前,隨著外出務工潮的興起及老藝人的自然流失,上清涼村賽戲曾一度到瀕危的境地。“賽戲唱的是忠孝節(jié)義,吼的是責任擔當,念的是家國情懷,這么好的非遺文化可不能搞丟了!”上清涼村黨支部書記程王飛說。面對村里賽戲表演人才斷層、文化場所年久失修的實際,他們成立了“上清涼村賽戲保護傳承領(lǐng)導小組”,積極謀劃傳承之策,并籌資30余萬元,重新修建起古戲樓。為了讓在外工作的年輕人學好賽戲,他們還采取線上教學的模式,將戲詞按角色拆解,實行線上輔導、排練。
為更好傳承賽戲文化,涉縣文化館與河北大學文學院歷經(jīng)兩年多時間,搜集整理出版了《邯鄲(涉縣)賽戲劇本集》;同時,涉縣還大力開展“賽戲進校園”活動,通過賽戲傳承人課堂講授展演、開設課外實踐班等形式,增強學生對賽戲的認知和興趣,讓這項古老的非遺文化在校園扎根成長。
在涉縣,隨著賽戲文化的接力傳承,演員也愈加年輕化,這一傳承了上千年的古老劇種煥發(fā)出新的容顏。如今,上清涼村30多名00后青年加入賽戲傳承學習隊伍,在舞臺上已然挑起了大梁。在今年春節(jié)、元宵期間,上清涼村將賽戲與轉(zhuǎn)燈、秧歌等民俗藝術(shù)聯(lián)袂展演,演出達50多場次,吸引觀眾累計超10萬人次。 (轉(zhuǎn)自3月19日光明日報)